Month: November 2012

  • 啟德體育城

    香港要在城市中心建體育館,原本是政府在爭奪X運Y運時亂承諾的大白象工程,只是想不到在XY運都舉行完畢後,竟會真要被逼找數完成。
    現時計劃中的啟德體育城,主場館(室外)、次場館(室外)及體育館(室內)的規模分別是45,000座席、5,000座席及4,000座席。比較起來大球場是40,000席,灣仔運動場是3,000席,紅館、灣仔新伊館及重建中的麥花臣舊伊館則是2,000(重建前)/4,000(重建後)席。預計啟德體育城建成後將是全港大型市區體育場地的升級集中版。
    只不過香港對體育場館需求有多殷切?有關室外運動場的需求,大家看看在大球場上演的本地足球聯賽的入場人數 (足球是港人最熱愛的運動),便知一二。室內運動場則較難做以上觀察,因為紅館全年都似乎是用來攪演唱會等非體育的表現節目…不過市民對運動場館的需要,或許不應以看比賽觀眾多寡,而是以市民做運動的需要來評估的。然而如果以此考慮,政府是否應在各區建立眾多小型場館,而非一個統攝全港的大型場地呢?木宰羊。
    =================================
    解端泰 (建築師)〈啟德體育館的遠與近〉
    信報 2012-11-08 
    ——————————————————-
    香港的市區是全世界人口
    密度第五高的生活空間,一平方公里內平均有二萬六千人,與紐約曼哈頓的人口密度相若。紐約近年大興土木,建了幾座新的體育館設施,可讓我們作個比較。
    大都會人壽體育館
    2010 年落成的紐約大都會人壽體育館(Metlife Stadium)是個設有八萬二千個座位的大型美式足球館,它是著名的紐約巨人(Giants)和噴射機(Jets)球隊的「聯合主場」;由於破了美國體育館興建費用的最高紀錄,所以必須結合兩大球壇班霸的財力才可建成;更重要的是,組織強如美足聯也擔心長遠營運,也要盡力擴大「粉絲」基礎,確保門票收入,藉以減低風險。
    Metlife 座落於新澤西,距離曼哈頓市中心的麥迪遜廣場約十公里,若以此距離為準則,對等套用在香港,假設尖沙咀為城市中心的話,政府現正倡議的體育館便應該座落於赤柱、將軍澳或荃灣麗城,而不是啟德那麼「近」了!
    八萬幾人的龐然巨館要做到座無虛席,又要到老遠興建,可行嗎?這似乎不是遠近的問題。香港旺角花墟大球場只有六千多個座位,只及Metlife 的十二分一,距離太子港鐵站十五分鐘路程,但觀看本地甲組足球賽的人數往往一場不夠一千人,只及座位總數的七分一。當然,政府現在說的是推動體育,旺角大球場的其他「非體育」用途,例如擺年宵花市等,則不在此評論。
    新洋基體育館
    2009 年落成的新洋基體育館(New Yankee Stadium),顧名思義是洋基人棒球隊(Yankees)的主場,座位共有五萬四千個,座落在布朗克斯區,比Metlife 還要再遠兩公里(若按同樣比例,香港的體育館便須搬到深井或東龍洲了)。
    新洋基是個棒球場,基於球賽需要,商業上場地的他用性較低。體育館的選址基本上也沒有什麼選擇,基於歷史因素,它只能建在1923 年的老洋基體育館(Old Yankee Stadium)對面;布朗克斯也不是傳統高消費力的地區,遑論1923 年的境況。洋基體育館似乎沒有成功的條件。
    不過,歷史證明,這些因素均沒有影響洋基人發展成為一支赫赫有名的球隊。由此可見,只要球隊努力,打出成績,球迷是不管遠近,仍會到場支持他們心中的英雄偶像。說明「距離」並非阻礙體育發展的因素。
    巴克萊中心
    剛於上月開幕的巴克萊中心(Barclays Center),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區,座位一萬八千個,距離市中心只有六公里(相等於香港的觀塘或荔枝角,但仍遠過啟德)。它主要是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的新賽場,同時也是個多用途室內運動和表演中心,有點似我們的紅磡體育館(一萬二千個座位)。這類多用途館在營運上適應力最高、風險最小、轉播功能強。也由於它接近市中心,方便群眾,在現今高度「商業化」的體壇,這種「寓娛樂於體育」的模式,似乎最值得我們參考。
    不過,類似的「多功能表演場地」,香港的西九文化區也正在籌劃興建,規模達一萬五千個座位。
    年前經過與業界的廣泛諮詢之後,據聞曾有聲音提出附帶條件——紅磡體育館必須先拆掉,否則在商言商,兩館相爭,加上其他如會展、九展、亞博等的競爭,以及西九陸續有來的十六個各式專業表演場館,香港的「表演業」沒有這麼大的門票市場,所以可容五萬人的啟德體育館,如果依靠舉辦演唱會維生的「如意算盤」,未必敲得響!
    以上三個體育館,都「不是」建在曼哈頓市內的,但可以看到,體育館的遠近與體育業的發展沒有必然關係。「搬體育館就等於不支持體育發展」這邏輯不知從何而來。一言蔽之,場地考慮點不單純在於推動體育。有關場館營運和城市規劃問題,下星期再續。
    =================================
    解端泰 (建築師)〈啟德體育館的是與非〉
    信報 2012-11-08 
    ——————————————————-
    筆者相信,絕大部分香港市民都會支持本港的運動員,感激他們為香港所作的努力,也認同香港需要推動市民多些參與體育運動,強健身體,因此,多建一些體育設施,委實毋庸置疑。
    不過,興建體育城與「在啟德」興建體育城是兩碼子事,前者是民政事務局對長遠體育發展的政策支援,後者是純粹規劃選址問題,兩者雖無抵觸,但不要混淆。
    主觀意願蒙蔽理性
    過去幾個星期環繞體育城的政治震盪,都離不開方案在「撤與不撤」的二元對立面,欠缺討論概念本身的由來,以及檢視支持它的論據。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衝擊香港,有團體向政府提議興建大型體育館、申辦亞運等「國際盛事」的構思,藉以振興經濟。政府接納建議,聘請規劃和設計顧問,認真地就興建大型體育館進行可行性研究,繼而為選址作出建議;初步確定三個具潛質的地點,分別是早已填海平整的西九、中文大學旁的白石角、即將因機場遷出而空置的啟德。大型體育館概念於1999 年的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公布,正式納入議程。
    三個地點各有長短,最終大型體育館落戶啟德,原因之一是,當時啟德的整體規劃由零做起,有更大彈性容納一座體量斐然的「大塊頭」項目,亦可彌補東九龍社區的長期體育設施不足。
    打從這一刻開始,體育政策上的投資便演變成城市規劃的矛盾。稍為對大型體育館有點認識的人都知,在城市中心地段建體育館可引發連串規劃問題,包括交通擠塞、人潮疏散、防恐保安等等。正因如此,外國大型體育館多數都是建在城中偏遠角落,甚少建在旺市中心,何況香港這彈丸之地?對此,早前已見相關論述發表,不在此重複。
    不過,當初三個選址建議之中,竟有兩個位處本港鬧市正中,何以一個五萬座位的大型體育館選址,竟與規劃常理背道而馳?基於交通考慮,西九基本上是個沒有可能的選擇;至於白石角,最終確實建了個運動場,交付香港教育學院作學院運動場,體育設施沒有理由重疊。當初的可行性規劃研究分析之中,三選實得一選,就是如此押注啟德。
    筆者早前在本欄提過的洪水橋,位處港深樞杻,鄰近高速發展的珠三角,客源無憂;甚至近月坊間流傳的欣澳,也是個很不錯的地方,它既有現成欣澳站提供交通配套,還可跟迪士尼主題公園等協同建立香港「大後花園」的概念,集旅遊、體育、表演、會議和博覽於一身,互補季節時令上的人潮多寡,甚為恰當。這些都是極有潛質的地點,但未獲認真考慮。有關方面全力爭取建館是可以理解,但恐怕死命堅持建館「在啟德」,是給主觀意願蒙蔽理性分析。
    體育城忽然「暴肥」
    除此之外,當年選址啟德的另一原因,亦是今天多數人都已遺忘或忽略的主因——按當年的「大都會」規劃理念,啟德原本是個人口達二十六萬的「城中之城」!在這一個龐大新社區,構思中的體育館便順理成章地「被膨脹」成為一座「體育城」,加添了其他體育配套如室內訓練場等。
    不過,後來啟德的規劃人口因種種原因大幅削減60%,降到只有九萬人,比例上這遺孤的體育城概念便因而顯得「暴肥」了!更弔詭的是,一般市民真正受惠的,其實是這體育城中的「綠葉」而非「牡丹」,因為那個五萬座位的體育館除了用作「盛事」主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對社區層面來說,基本上與九龍仔公園運動場無異。問題倒是,這「五萬人盛事一刻」在香港有多常發生?
    最後,筆者必須強調對興建體育設施的支持,正因如此,體育館的選址更不能兒嬉,因為這是直接關乎體育館將來能否營運存活的最重要定。關於這一點,下星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