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October 2005

  • 初美嫣然一笑:「不過渡邊…除了班上幾個非常擺架子的女生以外,我們都很普通唷。中午嘛在學校吃個二百五十圓的午餐的…」
    「喂,初美。」我打岔。「我的學校食堂,午餐有A、B、C三種,A是一百二十圓,B是一百圓,C是八十圓。我有時吃吃A,大家都瞪我白眼啦!有些人連C餐也吃不起,吃六十圓一碗的拉麵。我就是這種等級的學校。你想我們會談得來嗎?」
    初美哈哈大笑起來。「好便宜的午餐,我想吃吃看。不過,渡邊,你的人好,一定跟她談得來的。說不定她也喜歡一百二十圓的午餐呀。」
    「怎會呢?」我笑著說。「誰也不會喜歡那種午餐的,不得已才吃它的。」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第八章

  • 於 是 秦 逐 太 子 丹 荊 軻 之 客 , 皆 亡 。 高 漸 離 變 名 姓 為 人 庸 保 , 匿 作 於 宋 子 。 久 之 作 苦 , 聞 其 家 堂 上 客 擊 筑 , 傍 偟 不 能 去 。 每 出 言 曰 : 「 彼 有 善 有 不 善 。 」 從 者 以 告 其 主 , 曰 : 「 彼 庸 乃 知 音 , 竊 言 是 非 。 」 家 大 人 召 使 前 擊 筑 , 一 坐 稱 善 , 賜 酒 。 而 高 漸 離 念 久 隱 畏 約 無 窮 時 , 乃 退 , 出 其 將 匣 中 筑 與 其 善 衣 , 更 容 貌 而 前 。 舉 坐 客 皆 驚 , 下 與 抗 禮 , 以 為 上 客 , 使 擊 筑 而 歌 , 客 無 不 流 涕 而 去 者 。 宋 子 傳 客 之 。 聞 於 秦 始 皇 , 秦 始 皇 召 見 。 人 有 識 者 , 乃 曰 : 「 高 漸 離 也 。 」 秦 皇 帝 惜 其 善 擊 筑 , 重 赦 之 , 乃 矐 其 目 , 使 擊 筑 , 未 嘗 不 稱 善 , 稍 益 近 之 。 高 漸 離 乃 以 鉛 置 筑 中 , 復 進 得 近 , 舉 筑 扑 秦 皇 帝 , 不 中 。 於 是 遂 誅 高 漸 離 , 終 身 不 復 近 諸 侯 之 人 。


    史記‧戰國策˙燕策三

  • A constant problem with Shostakovich is that his own remarks should never be taken at face value, for he notoriously said what people wanted to hear ... the post-Beethoven Romantic symphony, opening in conflict and arriving at a triumphant apotheosis, certainly allows an orthodox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mphony as a description of the creation of Soviet Man, and it was in these terms that Shostakovich spoke of it at the time: “I saw man with all his experiences in the centre of the composition … In the finale, the tragically tense impulses of the earlier movements are resolved in optimism and joy of living”. But in Testimony, the reminiscences attributed by Solomon Volkov to the sick and embittered composer towards the end of his life, this is all turned upside-down. “I think that it is clear to everyone what happens in the Fifth … it’s as if someone were beating you with a stick and saying ‘Your business is rejoicing, your business is rejoicing’, and you rise, shakily, and go off muttering ‘Our business is rejoicing, our business is rejoicing’.”

    Andrew Huth, on Shostakovich's Symphony No.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