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18, 2009
-
音樂人生
三號風球的週六下午,和友人在百老匯電影中心看了一套很有意思的紀錄片《音樂人生》。片子講述現年十八歲恃才放曠的鋼琴天才黃家正,十一歲遠赴捷克與職業樂團合作灌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唱片、及十七歲時在中學指揮學校樂團參加校際音樂比賽的一些片段。導演張經緯是許鞍華電影《天水圍夜與霧》的編劇,在張導演出色的剪刀下,電影首六十分鐘溢滿著大家可以預期的高傲神童的狂態,影院裡充滿一陣又一陣愉快的笑聲;然而在中段過後,影片的調子急轉直下,之前鋪陳的狂態原來都有跡可尋。豐裕的家境、早熟的天才,是否就保證了幸福的人生?在生與死之間的問題,不但困擾著影片裡的黃家正,也在敲問著銀幕下的每一個人。
買票時我並無預期看一套如此沉重的電影。電影本身其實充滿歡樂,但所喚起的反思卻是沉重異常,雖然敲問著的問題極尋常普遍。影片放畢後八成以上的觀眾都留在座椅上看完整個credit roll,比我在電影節裡任何一場電影還要多。我隔鄰的友人更一度感觸得哭起來,而我則很有衝動想立時再看一次。紀錄片主角的學校是我的母校,雖然自己在學時並沒有參加任何音樂部的活動,但在充份了解主角在學校所面對的處境底下,感受自然甚深。主角其中一個對母校不滿的地方是學校的競賽文化,當年就讀的我也對此頗為反感,然而近數年每回的校際游泳及田徑比賽卻都會請假跑到競賽場地觀戰。影片放畢後跟友人提及母校的學生都普遍世故,主角要能服眾成功指揮樂團並不容易。我漏了提的是我們除了世故,我們其實還都是理想主義者。片中主角其中一名弦樂五重奏的拍檔向鏡頭吐說他的志願是做最出色的企業家,但他卻會跟著主角苦練一首因為超時而極有可能被disqualify、無法取得任何獎項的室樂比賽曲目。片中主角的朋友Sammuel比主角高一年級,而且是學校音樂部的領袖,無論待人處事都明顯比主角有能力,但卻甘願接受主角在音樂上的指揮,忍受主角不時當眾辱罵,更幫助主角處理樂團的行政,以己之長補主角之短。如果外間認為母校的學生與與其他學校的學生是有點不同,也許,就是指以上這種世故的理想主義吧。——————————————————————蘋果日報 2009-07-10
Face to Face:周凡夫×張經緯由音樂到人生掙扎
記:看罷本片,我很想知道主角KJ本人看了嗎?他的家人看後反應又如何?
導:電影在電影節首映時, KJ就已經飛到紐約讀音樂了。當然,他想看是有辦法讓他看的,但他根本唔 Care,他只關心我有沒有把他談到爸爸的話剪進去。爸爸看第一場,看後神情黯然,他很高興電影把兒子 Present得好好,但兒子又在眾人面前痛陳他的不是。而媽媽跟他妹妹看的是第二場,她們看後都在場上大哭了,他媽媽對我說:兒子最終都還了他一個公道。
記:他是不是想讓你做傳聲筒,好跟爸爸說話?
導:這個 Messenger(信差)的說法,我最初並不 Aware。直至英國影評人 Chris Berry(專門研究中國電影)在我家中看了,他就跟我說,這個孩子有種 Instinct(本能),知道攝影機的存在及功能,並透過它來傳話。他說你以為自己是導演嗎?不,整件事似乎 KJ都在 Direct着。給看完的人:香港首映上黃家正要向觀眾說的話
Comments (2)
I really want to watch it… too bad that I am not in HK
@ann1119 -
I believe there would be video shortly. Could mail you one if you like it.